标签: 胡扯

  • 一键清空补丁

    昨天听到推特上有位推友自杀了。不认识也不做过多的评价,但是以此作为今天扯谈的开头吧。
    之前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各种“我死了的话网络上的东西怎么办/二次元收藏物怎么办”之类的讨论,然后因为这事情又重新想了起来。

    常常会想象到这种事情,一个人离开之后那些留下的痕迹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一个人就这么离开,他的微博推特会停止更新,博客也会停止更新,时间线会停滞在那么一天,不过这种事情其实也很常见,在网上随便逛逛,数不尽什么都没有说过就停止更新了的博客,那些文字就停封在那里,凝固成一点点大小的数据,被保存在网站的角落中。
    他的各种账号会从活跃的状态变得死寂,也许有人会记得有这么一个眼熟的用户,也许没有。网络上的世界总是在马不停蹄的往前奔走,昨天的事情明天就会变得火星,而一个小小的用户更不必多提。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也许就像是丛林中的废墟一般,没有什么价值的废墟,也不会有什么人会去观光。
    除了偶尔几位恰好迷路的人。
    所能看见的,也只是网络那端曾经一个人留下的痕迹罢了。真的没有什么价值。

    而像这种架在空间上的博客,是不是会因为没有人续期,而完全的消失呢。
    不知道Wordpress有没有自动备份的功能,等下去找一找。
    不过话说回来,人都走了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之前还看到什么写一个执行文件让人以为是遗言,实际上点开之后会删除一切糟糕物或者其他。但是在我看来走了就走了,身后怎样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了。电脑里的糟糕物也好,微博上的下限发言也罢,已经都没什么关系了。
    也许考虑的是亲近之人的反应?

    嘛。有些问题终究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就好像是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真的之类的纯属空谈的念头。
    想到最后,日子还是要过,大部分人毕竟不会去主动选择死亡,而意外正因为是意外,你无从准备。

    曾经初中那会因为中二病也曾经会想着日子没什么意思死了算了。
    到现在倒是有振振有词的理由“还有这么多游戏和番没打完没补呢。”
    虽然说完这话的时候,因为这种理由而感觉这世界还有活下去的价值,会不会让人有点小忧伤。
    死宅的忧伤哈哈。

    初中小学那会因为中二真的有太多不堪入目的黑历史。
    想起来就觉得头疼。
    比如说幻想自己脑内还有一个人格啦,直到现在,很多脑内空谈还是以对话形式进行。
    这算是糟糕的历史遗产吧

    要是有一键清空的办法该多好。

    虽然现在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未来估计有高达八成几率把这几年也想着一键清空。

    说起来从昨天晚上开始寝室就是停水的状态。
    今天下楼在黑板上毫无意外的看到迟来的停水水管抢修的通知。
    像其他很多事情一样,大概永远也摸不清楚学校停水停电的规律吧。

    以上。

  • 火车

    闲来无事来更新一下博客,按照曾经惯例的随便找个话题开始胡扯。

    因为学校在外地的原因,又偶尔会出去跑,于是火车便成为了常用的交通手段。

    记忆中最为拥挤的一趟火车是初中的时候,在寒假和父亲回祖父的家探望。因为时间选择的原因,和春运恰好的叠在了一起。

    硬座的车厢中完全没有落脚的地方,到处都站着坐着人,深刻的印象来自于中途去厕所,经历了重重磨难抵达了目的地,又被那充斥着负面影响气体的厕所熏得半死。

    大学之后一般都是硬座,在家和学校来回刚刚好一个晚上,于是在火车上玩着玩着,将书包作为平台,趴一会,也就到了目的地。也有因为时间原因只有站票的时候,但是基本每次都在后半夜能发现有人离开的座位。真是非常的幸运。

    选择来看,一般还是最喜欢靠窗的位置,靠着眯的时候脖子会舒服很多,但是腿就会无法伸直,如果过道的话大抵就是正好相反。

    凌晨两点:月光。火车在外面的
    田野中停下。一个远远的镇子的点点星火
    在地平线上冷冷地闪忽不定。

    当一个人在梦中走得如此之深
    当他再次返回屋子之际,
    他绝不会想起他在那里。

    或者当一个人在疾病中走得如此之深
    以致他的日子都变成某些闪忽的火花,蜂群,
    虚弱而寒冷于地平线上。
    火车完全静止不动。
    两点:强烈的月光,稀疏的星星。

    ——特兰斯特罗默《辙迹》

    上次在哪里读到过这个诗人的诗,想起来了于是网上一搜,摘了下来。

     

    “那么我先走了”

    每次父亲送我到火车站的时候大概都是火车开出前半个小时。背着双肩包然后提着一个包。

    “路上小心。”父亲也是每次都这么叮嘱。

    然后我碰的关上车门,只是就算到了现在,还是不知道,要去哪里。

  • 12/10/12 胡扯

    当我想要打点什么却完全不知道怎么起头,怎么组织语言的时候,大概这时候才了解到写作能力发生了多么大的退化。

    所以还是从身边的事情说起吧。

    刚刚在看网上提到的一个美国人拍的有关艾未未的纪录片,评论者抱着感慨的口气做着评论。我看着反正也没想干什么于是把放流的种子拖到迅雷里挂了一个离线。

    另外今天还有一个消息,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如同网上那些段子里所传达的一样,给我的感觉不是对于这个奖项多么的惊喜或者说是不适合,而是因为先前国家对待获奖者的举措而感受到的讽刺。

    其实对于艾未未的事情一直没有多少关注,最初知道这事还是在家里的报纸上看到的,报纸上有褒有贬,有丑闻有美化,那时候我还当做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的事情抛到一边去翻更为感兴趣的体育版或者是书评版。
    好吧说实话现在也没有多少的关系。

    莫言的书也是这样,没有怎么读过,但是看过简介,就给我的感觉是中国老多老多的乡村文学,架设在城镇的背景之上,那些角色勾心斗角情感纠折。就单纯的这句话来看,似乎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看的,而且外国也不是有不少这种的小说吗?但是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相当反感这类作品。更不过为忧伤的是,现在的国内的长篇反而这类题材意外的多。

    真是忧伤的事情。

    于是当我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去图书馆的时候就基本没有逛过国内的书架,每次最后借出,基本全是外国的作品。

    倒也不是唯国外的就好。

    但是是不是还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说起来今天又看到有个图,大抵就是这种原因吧!> (图太长了于是只放个链接)

    那今天就先到这里。